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屏東沿山公路南段

沿山公路北起大津南至枋寮,全段約69公里,一般來說以三地門為分界分為南北兩段,也有人分為北中南三段,因為南北皆為185縣道,但中間卻夾了一條187縣道,此處所指之南段是由屏東縣內埔鄉的新隘寮(185縣道岔路口)至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台1岔路口);整段公路依山而建,景色自然不在話下,有人說這是西部平地最美的公路,一般人所熟知的三地門、大津瀑布、賽嘉航空,都是位於北段的景點,不過因為沿山公路每一段因為季節與地形的不同,常常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色,有山有平原,南段也有許多值得一訪的部落。以往只有登山客會沿著沿山公路一窺北大武山的祕境,不過近年每逢假日時常出現絡繹不絕的車潮。

沿山公路南段為泰武鄉及來義鄉,都是排灣族人居住,沿途的景緻與開闊已經令人驚嘆,岔進路旁的小路,又可到訪不同的部落,雖然都是排灣族,不過透過雕刻品即可感受每個部落的差異性,小學與教堂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往往各異其趣,泰武鄉的平和分校(平和村武潭國小平和分校)是個宛如黑森林的小學,整個學校被圍繞在成群的吉貝木棉中,據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因為需要原料修補於海暫時船艦的損傷,選擇了纖維度較低又生長快速的吉貝木棉,特地從南美引進千餘株,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已經損傷不少,2002年的杜鵑颱風再次重創,因此校園中有許多殘木橫臥,但其景象依然精采,可用「春芽、夏綠、秋白、冬枯」來形容,一年中,從翠綠的新芽到夏季的濃綠開花,至秋天的雪白棉絮漫天飛舞,冬天的挺拔,為了維護這樣的優美與恬靜,拒絕了當年更換成紅土操場的經費,留下了一片如茵的草地,現在坐在板根粗狀的殘木上,正是凝望山景的首選之位,雖然蚊蟲稍多,但只要做好防蚊措施,仍可以欣賞老樹的堅毅與復育新木的努力。平和村的特別不僅於此,因為部落的晵老有感於傳統文化正在迅速的消逝,因此與鄉公所合辦排灣族的成年禮,由晵老們教授傳統的技藝、示範傳統的儀式,希望藉由實際的體驗,讓部落青年們體會傳統文化的智慧與傳承的重要,期間包含了各項排灣族的美食、風俗、音樂等,保留文化不遺餘力,甚至是平和分校的孩子也會學習鼻笛與解說。

由泰武鄉往南走一些,是來義鄉的古樓村,最著名的景點為意象公園與2006年底重新整理出來通往紫蝶古與喜樂發發吾社區的古樓村古道,意象公園中可以看到極富生命力的雕塑品,藉由雕塑展現排灣族傳統祭典的內容,並以文字搭配解說,讓人可以一目瞭然排灣族祭典的魅力與涵義,而上方的刺球場就是古道的入口;刺球是一種排灣族的傳統活動,在祭典中,女人甚至是妻子懷孕的男子都是不得參加的,而這也是古樓村的特色之一的象徵:依然定期舉辦排灣族的五年祭,五年祭本為祁求農獵豐收、人畜平安之意,後又延伸至六年祭,都是極具特色的傳統祭典。
 位在古樓村附近的喜樂發發吾社區,位於丹林村的六鄰,在排灣族的原意中是指「蓄勢待發」之意,這個聽起來很朝氣的部落,也有晦暗的時候,歷經人口外移、垃圾傾倒,現在的族人知道團結維護部落的重要,開始擅用部落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在聯外道路上逐起時板藝術牆,整理了荒廢的古道、讓社區的濕地在五六月與九月都會出現復育後的黃蝶,有80年以上的「二峰圳」從日治時期避免水患灌溉甘蔗田的水圳,搖身一變成為階梯式的戲水區與水資源紀念館,因為這樣的努力,讓喜樂發發吾社區重新回到喜樂的部落,也獲得2006年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的肯定。

從古樓村行經丹林大橋左轉,進入丹林村的第五鄰,除了沿路上的各色小吃,位於河岸邊的夢幻部落,是一個兼具pub情調、創意、美食、文化的餐廳,途經此地很難不注意,也可以嚐嚐當地栽種的火龍果、熱呼呼的阿拉比卡咖啡,是個白日賞山景夜晚觀星體驗異國風的好去處。
 由此處可前往丹林瀑布、丹林吊橋、來義大峽谷等知名景點,亦可選擇來義大橋,回到林邊溪右岸,探訪大後部落,如果時節剛好,或許會遇到正在烈日夏栽種鳳梨的老人,或許停車下來與老人閒聊,可以瞭解當地農民的辛苦與生活。
 經過一小段蜿蜒的山路,進入泰武村,泰武國小就在路邊,是個一眼即可望及北大武山的美麗國小,這裡曾經因為唱片《唱一首好聽的歌》而入圍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流行音樂專輯,這張專輯來自於學校的朱曉民老師成立合唱團,希望繼續傳承文化,並讓更多人知道動人的排灣族古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加入書籤: HemiDemi Del.icio.us furl Google Bookmarks Yahoo! My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