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應用競賽這次一樣有社區DM設計、收尋快手、快打達人、和組隊參加的數位達人
收尋快手,當大家都就位之後,開啟了word檔,參賽者手不停眼不轉的,都想在最短的時間裡爭取到最好的成績。
~捍衛著悠遠流長的古老文化及傳統祭典、這呈現出屬於我們自身的驕傲,是外來人所無法影響的地方~
![]() |
【經營管理類級】
崑崙坳古道原為居住於東西部的排灣族與卑南族,因姻親關係、親人往來所走出的一條山徑。 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決定於台灣 開發北、中、南三條撫番道路。崑崙坳古道則是南段的撫番道路,由袁聞負責帶隊開鑿,由於本為排灣族與卑南族的「姻親道路」的關係,原住民願意提供人力支 援,開工的時間比八通關古道早一年,名副其實為台灣最早的撫番道路,亦是第一條拓建姻親道為官道的範例。經歷124年的歲月摧殘,除了少數當年清兵駐紮營 盤的附近路段外,原本6公尺寬的道路和上下陡坡舖設的石階,早已湮沒於樹叢林間,難以尋覓。
崑崙坳古道海拔介於200公尺~2,068公尺之間,植物種類主要有筆筒樹、楓香等,此外該地區的穗花杉為瀕臨絕滅的國寶級台灣特有種植物。當地環境適合 各類動物棲息,故分布於此區段的動物資源豐富,動物種類包括有魚類,如金崙溪中的苦花;哺乳類動物,如台灣獼猴、台灣野豬、華南鼬鼠、鼬獾、白鼻心、白面 鼯鼠、赤腹松等﹔鳥類,如台灣藍鵲、藍腹鷴、樹鵲、橿鳥、五色鳥、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爬蟲類,如赤尾青竹絲、過山刀與白梅花蛇;兩生類,如小雨蛙、盤谷 蟾蜍、褐樹蛙及莫氏樹蛙等。
【環境現況說明】
![]() | |
沿山公路(屏185號道)在來義鄉的古樓,與屏110鄉道銜接,通往來義地區及崑崙坳古道 | |
郭育任 攝影 |
![]() | |
來義大橋是屏110鄉道連接來義地 區的重要孔道,其以排灣圖騰設計的 橋身裝飾頗具地方風情 | |
郭育任 攝影 |
地址: | 屏東縣來義鄉 |
---|---|
聯絡電話: | 08-785-0251來義鄉公所 |
營業時間: | 24小時 |
撰文/攝影: | 特約記者郭明珠 |
更新日期: | 2007-01-11 |
適合活動: | ![]() ![]() ![]() ![]() ![]() ![]() ![]() ![]() |
來義鄉從前只有古樓、來義、望嘉三個原始部落,各有各的聚落及族人,實行貴族及平民的封建社會制度。台灣光復以後才形成現在的來義、義林、丹林、古樓、望 嘉、南和等七個村莊。每一個村莊的名字,都有它的來源和故事。而光復以後,鄉公所社於舊來義部落,因此以來義當做鄉名。
排灣的故鄉-來義鄉,正是大武山下的部落,來義有五多,吊橋多、圖騰多、瀑布多、溪蝦多、溪哥多,由來義深入內山有多條溪流,沿來社溪公路可抵大峽谷,林邊溪上游有丹林瀑布群及鴛鴦瀑布,整個丹林瀑群共有5個瀑布,當夏季雨量充沛時,是難得一見的瀑布飛泉奇觀。
另外,由來義部落的石板大門往右走,約30公尺可見一座橋身為白色、鋪木板的來義吊橋。1995年11月完工的來義吊橋,橋下為來義溪,清澈見底的溪水,除了讓人看了心曠神怡,也是戲水或烤肉的好地方,此外來義吊橋上視野良好,可遠眺來義部落全景。
每年四月至五月林木山區內油桐花開,宛如皚皚白雪覆蓋的綠色世界,林間山路旁落英紛飛,猶如下雪一般浪漫,春暖花開的季節更憑添了詩情畫意。山區內多條登山步道也是假日登山遊客趨之若鶩的地方,登山健行吸收芬多精,不禁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開車族:
屏東方向:台一線-新埤鄉,往响潭方向行走,再接沿山公路直走即可到達。
高雄方向:南二高-南州交流道下-新埤加油站左轉-响潭方向行走,再接沿山公路直走即可到達。
免費
山區氣候多變、蚊蟲頗多,請注意自身安全。
部落內可停車。
引用:農業易遊網
| ||||||||||||
屏東縣來義鄉古樓部落是少數仍持續舉辦排灣族五年祭的部落,在長達7~15天的隆重盛大的祭典中,具體展現排灣族的宇宙觀、宗教觀及嚴密的社會組織。五年 祭仍保留著最原始的風味,其中象徵殺人刺到人頭的刺球,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其目的在於祝福農獵豐收,保護部落人畜平安。五年祭後還有六年祭,傳說五年祭 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
□ 古樓部落位於屏東縣來義鄉,在大武山系高山地區散居的排灣族部落中,以古樓部落的人口最多,古樓舊部落位於海拔約800公尺處,七佳溪上游,居民都是排灣 族原住民,以開墾土地種植雜糧,狩獵維生,由頭目領導部落。日據時代有400多戶,繁華一時,曾是屏東最大的部落,舊籍中提到「崑崙坳」古道,就是「古 樓」的排灣語音譯(Kulanao;古拉拉烏)。 □古樓舊部落於民國四十六年由政府補助遷村至古樓村現址,地理位置在來義西北,東以瓦魯 斯溪與義林村相隔,南以林邊溪與丹林村相對峙,北與泰武鄉平和,佳興兩村毗鄰,西與平地萬巒鄉新置村相連。部落面積計9.1369平方公尺,設有17個鄰 351戶,人口1421人,是來義鄉的行政中心。 □古樓部落對傳統習俗最為堅持,也是目前排灣族部落群中,傳統文化習俗活動保留較多 的部落,以最保有原始風味的「五年祭」最為隆重,是排灣族最傳統且最具有歷史的盛大祭典,具體表現出排灣族人的宇宙觀、宗教觀念及嚴密的社會組織,同時經 由共同祭祀祖先的儀式,凝聚全體族人的意識,營造部落的團結。 □傳說每隔5年排灣族的祖先會與創世神塔卡勞斯,還有其他所有的神(善惡都 包含在內),從聖山「大武山」起程,巡視族人所居住的地方是否平安,並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因巡視的時間約5年之久,排灣 族人便舉行五年祭,做為與祖靈相見時的媒介。 □五年祭是人神盟約祭,也是排灣族人與祖靈相聚的盛會。五年祭舉行的時間長達7~15 天,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祭典準備工作的流程是:1、山上修路,砍竹子作刺球 桿、立剌球架。2、作刺球用的籐球。3、招請祖靈。4、進行刺球儀式。5、送惡靈。6、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7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 8、男子出獵,交還護身符。 □五年祭典中的最高潮是為「刺球」,由部落的男士以約五層樓高的竹子圍圓圈,刺藤球,刺球所需的祭球有無數 個,但正式開始時則有16顆。通常會在部落最大的空地上搭設圓形狀刺球場,背對著東方大武山處留有出入口,出入口處的南邊擺上最長的竹竿,旁邊則是次高, 再旁則是第三高的竹竿。刺球通常是以樹皮作成,尤以藤皮最佳,將皮剝下後,一個樹皮連著另一個互相纏繞著。每個刺球不一定全是正圓形,偶而會偏長些,但形 狀並不會影響刺中與否。 □刺祭球開始時,祭司將祭球輕輕往上拋擲五次,到第六次時才用力拋向空中,也就是開始刺祭球的儀式。刺中第一 個祭球的人,可能為他自己或親人帶來大好或者大壞的運氣;刺完最後一球後便儘速將刺球台拆毀,只留下刺中最後一球者的位置。而刺到最後一球者,儘速用手折 斷祭竿末端,由親友護送回到家中放到高處插好,邊走要不斷大聲的喊叫,以避開惡靈的侵擾。當其他的刺球勇士位置都已拆卸完畢後,才將刺到最後一球者的位置 拆毀。 □刺球活動嚴禁女人進入刺球場,甚至家有妻子懷孕的男人也被謝絕在外,能夠參加活動的男子被視為榮譽,刺到祭球的男人也將受到族人的喝采,當刺完15個祭球後,勇士們會聚在場內或場外空地唱跳著英雄頌或祈福歌。 □ 排灣族透過刺球祭儀及集體吟歌共舞,達到人神共悅的境地,也促進族人彼此情感交融及部落和諧。有人說「刺球」象徵「求好運」的爭相競賽(早年舉辦刺球活動 則有象徵殺人、刺到人頭的意味),被用來拋擲的祭球,主要目的在祈求任何有毛(小米、旱稻)的農作物,或者是無毛(芋頭、花生)等農作物和獵物豐收,也包 括對家人及村落所有人皆平安,家畜興旺等的祝福。 □五年祭後還有六年祭,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 送走。因此送靈之前也要有一連串的儀式,天數與五年祭差不多,但沒有刺球的活動。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群,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文樂、望 嘉、春日鄉的力里、七佳、歸崇、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來義鄉公所已規劃在古樓部落入口的小公園,修築五年祭的固定祭場。 (圖片提供:屏東縣政府) | ||||||||||||
|
讓偏遠地區有更完善的資訊環境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 平等的資訊應用機會
「我們都好喜歡數位機會中心,這裡真的好棒!」來自原住民古樓部落的高惠馨開心說著!因為自教育部積極投入推動「數位機會中心」建置以來,不僅為許多偏遠 地區、原住民部落及弱勢族群建構了良好的上網及電腦使用環境,更藉由電腦實用課程的學習,提升當地居民應用電腦的能力,大幅縮減城鄉的數位落差問題。
「數位機會中心的設立,對七美小朋友的資訊網路及多元學習有很大幫助!」澎湖縣七美數位中心志工楊貴雄如此肯定著。此外,數位機會中心的成立,也為許多偏 遠地區創造許多商機,居民藉由網路行銷農產品或當地觀光文化產業,大幅改善了經濟情況。如彰化縣王功數位中心學員林煌財便表示「數位中心對行銷王功地區的 旅遊和特產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讓深山偏壤地區的民眾都能輕鬆與世界接軌,讓弱勢族群的小朋友都能擁有公平的資訊學習機會。這是教育部推動「數位機會中心」的理念,也 是對偏遠地區資訊教育的關懷重視;教育部杜正勝部長便表示「我們希望數位機會中心的成立,讓台灣的每一個人民都能享受到更平等的資訊應用機會!」
民間資源積極投入
數位機會中心得以永續經營
然而,數位機會中心的成立及維繫是一條漫長辛苦的道路,除了政府全力協助外,更需要民間團體及企業的積極投入。無論是營運經費的挹注、志工團體的參與、電 腦硬體的維修,只要民間團體及企業界投入認養行列,都是讓數位機會中心永續經營,縮短偏遠地區數位落差問題的一大助力。
過去一年來,贊助數位機會中心的觀念受到許多迴響,目前已有二十幾家企業或民間團體投入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的工作,幫助許多弱勢族群及兒童接受更完善的資訊 教育,近而協助偏鄉地區推動教育、文化或觀光產業邁入e化。如同教育部部長杜正勝強調「縮減數位落差,需要政府各界的資源及志工的投入,這是縮減數位落差 成功的重要關鍵!」。
未來,教育部期許能邀集更多熱心公益、關懷社會的民間團體或企業單位,投入認養獲贊助「推動數位機會中心設置」的行列。讓數位機會中心的種子在全台灣偏 遠地區茁壯開花。而教育部亦將透過舉辦公開表揚儀式,感謝這些積極投入的企業團體,因為有他們的協助,設置數位機會中心的希望工程才得以延續,偏遠地區的 孩子才能快樂學習,與世界溝通接觸零距離。
醫師娘上課非常認真且熱心,其他學員也常向她請教,幫忙處理一些老師教過,但仍聽不太懂的問題,只要是醫師娘會的,她都不吝於分身指導。醫師娘她上課不但 不缺席,而且每次來數位學習中心上課,都會梳妝打扮得美美的,慈祥的臉上同時帶著愉悅的笑容,讓人感受到一同學習的快樂。
曾問她為什麼上課從不缺席,且每天還能帶著快樂的心情呢?她回答說:「原本就很喜歡學東西,以前在國外已學過英文的電腦課程,回到國內一直想學中文的電腦 操作方法,沒想到從都市搬到原住民部落,卻能有一個設備這樣齊全,且可以學習的環境,實在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十分珍惜數位機會中心的學習課程,也希望中心 可以繼續開設更多的課程,讓喜歡學習的人,能夠有一個這樣好的學習空間」。
自從體驗過這些有趣的活動後,我幾乎每天一放學,都會來數位中心幫忙做事情,而且能同時跟很多學長姐及學弟妹,聚在一個共同的空間裡,彼此認識並一起做很多事,就感覺這真是個好玩的地方。
聽說數位中心只開放到二月份,我很希望數位中心能一直開放下去,不要關閉,因為我可以使用中心的電腦找資料和打資料,雖然我不是很會打字,但是自從有了數位中心之後,我打字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
我從以前一直希望長大後能夠當醫生,但都不知道該怎麼朝這個方向努力,也不是十分了解醫生要做哪些事情?由於我的家裡不是很有錢,所以家裡沒有電腦可以上 網查資料,但是有了數位中心以後,我每天都喜歡來這裡,因為在這裡能找到很多我要的資料,也讓我的願望有實現的可能。
我的同學們都跟我一樣,也都好喜歡來這裡用電腦,又可以互相認識很多朋友,下課也不會再到處亂跑,數位中心真是一個人人都愛的好地方,所以大家要常來喔!!!
引用:060313期原動力電子報在這六個多月的時間裡,工作時間總是無比的充實及忙碌,很多時候,例如要召開管委會及志工會議、內部工作人員會議、招生、訪視及辦理數位中心推廣活動、收 集部落地方資料、配合教育部人員前來驗收等工作,因為太多的工作進度無法按時完成,無形中也延長了上班的時間,一日的作息幾乎都奉獻在數位機會中心裡,加 上數位中心所在的位置──古樓國小,剛好與靈氣最重的部落墓地相比鄰,當晚上沒有安排學習課程時,只能自己一人在電腦教室中值班,單獨面對著揮之不去的胡 思亂想,心中不免感到魅影幢幢害怕不已,內心的恐懼曾幾度使我好想辭職離去。
儘管內心裡曾有是否繼續下去的質疑,但是自己在工作期間,認識了很多貼心的學員及朋友,他們不斷的給我支持及鼓勵,成為我繼續工作下去的後盾,尤其是學 員、志工及委員們,有時看到我一個人仍在中心裡,正忙著整理資料、環境、設計課程、安排活動時,還會帶著點心來陪伴慰勞的點點滴滴,我心中深刻感受到,今 天古樓數位中心能順利的進行下去,其實是因為大家都有著一份熱誠來推動,身為駐地人員的我,真的很感謝他們幫忙招生及參與各項工作,大家都很努力的希望中 心能繼續經營下去,因為這樣好的資訊設備,在原住民部落裡真的很少見,對具有學習熱情的人,數位機會中心的存在,幫助確實很大。
在結束了泰武的參訪學習行程後,大夥再度搭上遊覽車,順著蜿蜒的山路和著優美歌聲,就在不知不覺中,來義鄉的古樓部落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隨即車子 轉入到古樓數位機會中心的所在地──古樓國小。古樓國小的高主任和尤老師,早已在古樓數位機會中心,等候我們的到來,簡單的做了簡報之後,我們重新拾起了 好奇的心情,由高老師帶領著遊學團一行人,遊走在古色古香的部落街道上。
我們像麻雀般吱吱喳喳,對於好奇的人、事、物不停向高主任發問,針 對每個發問的問題,高主任也會耐心的幫我們解答。當我們來到「五年祭」的刺球場時,這裡有一個很壯觀的五年祭刺球堡壘,亦即古樓新風貌之入口意象,高主任 解釋「五年祭刺球場」,顧名思義就是每五年舉行一次祭典時,舉辦刺球競技活動的場地。該意像是由鄉公所投入百萬資金所打造,佔地約30至40坪,刺球檯的 竹竿最高約有3層樓高,而且在入口意象的壁面上皆有圖騰刻畫,以圖文說明的方式,詳細介紹排灣族古樓部落的刺球意涵和精神。
我們圍坐在一起 聽著高老師的解說,心想這5年才一次的祭儀活動,想必是非常盛大和熱鬧,如果有機會的話,2009年一定要來參加,才能一睹相隔5年才有的神聖活動。古樓 的「創始部落神祠」及「古樓祖靈屋」,是為了祭祀祖先聖靈的聖地,而古樓大頭目羅木蘭女士的家中,還保有著諸多完整的傳統器物,同時也深受部落百姓的愛 戴。在古樓的大小祭典,都必須由羅家頭目帶領,也可見羅頭目的崇高名望與地位,如果不是親眼見到這位女頭目,很難想像擔任頭目的責任有多艱鉅。
過 了日漸西沉的傍晚時分,古樓國小操場上的營火升起,部落全村動員起來,投入此次精心安排的營火晚會中,晚會活動隨即熱烈展開,從小朋友表演「刺球迎賓」、 「洗刷刷舞」、「現代熱舞」,得到大人們最肯定的掌聲,到社區婦女的「傳統歌謠演唱」,聽得我們如痴如醉,還有曼妙的「排灣族鼻笛音樂」、「舞琉璃」等, 在志工和蔣同學專業演出下,贏得許多人的眼淚和讚嘆。由於晚會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進行,當然我們也不吝表現我們的長才,各位夥伴皆卯足了勁共襄盛舉,以回 報古樓村民的熱情相待。我也舉起相機偷偷地在暗夜中,捕捉每一個人在台上歡愉的面容,默默將它串起枕在每個人的心頭。
經過一夜的歌舞歡愉, 次日我們啟程前往瑪家鄉的三和村,這是一個自然生態、歷史人文豐富的地區,周解說員偷偷的告訴我說,關於隘寮溪此地的風華,說它3天3夜也無法訴盡!我們 沿著水門街道緩慢的行進,各個都似淘氣的孩童般,路邊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喝的都不放過,走到了都拉巴拉斯皮雕工作坊,精美的皮雕的作品,鎮住了剛 剛踩街時浮動的心。業者賴老師是一位很親切的人,這裡的每件作品都是老師精心的傑作,大夥也感受到賴老師對每件作品認真付出的氣氛,在進行皮雕DIY活動 時,大家的神情也異常的認真專注,絲毫感覺不出遊學旅程的疲累。
吃完精緻又營養的美食之後,我們來到了以「台灣魯凱族百年歌謠」音樂專輯, 得到金曲獎殊榮的撒卡勒頭目的家。撒卡勒頭目不僅能歌善舞,也是一位專業的雕刻師傅,家屋裡擺飾了上百件許許多多、大大小小雕刻作品和古物,簡直就像是一 個魯凱族的木雕文物館,眼見如此這般優秀的頭目,真是讓人羨慕和景仰。走過了美園社區特有的「井字」街道,我們在瑪家數位機會中心,聽取馬老師的簡報,一 字一句都讓人刻骨銘心感動莫名。
此次三天兩夜的部落遊學行程,真是教人沒齒難忘,「原住民地區創造偏鄉數位機會中心輔導計畫」在經過半年時 間的經營和努力,我們初次體會到小小「希望」、大大「機會」的甘醇滋味。半年來工作人員百感交集,經常在經營的過程中,感到推展事工的無奈、失望、衝突及 憂傷,但為了讓部落未來的發展,能夠與數位科技接軌,即使蠟燭兩邊燒,也要肩負起重任,將數位中心的功能與能量,確實的發揚散播在部落裡。我們要將這次活 動的功績,獻給所有對數位機會中心,無怨無悔付出心力的每一個人,因為有了大家的投入,數位機會中心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共同開創部落美好的明天。
冥冥中我們已經在每個角落,將小小數位機會中心的種籽播種,所以會繼續努力秉持著「將殘的燈火不熄滅,壓傷的蘆葦不折斷」的精神,用「愛」和「信心」澆灌,使之能更漸茁壯,未來我們要讓外界更多的人,一同感受、參與、支持,這生生不息無遠弗屆的原住民力量!
古樓精神堡壘
認真的女人最美麗: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