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Sat Sep 7 16:46:56 2002
聯合報 2002/09/06
崑崙坳古道 四天午後暴雨試煉
記者劉峻谷/隨行報導
為時五十六天的南北古道大縱走最後一段「崑崙坳古道」登場!勇士隊帶著興奮
又感傷、輕鬆又不捨的複雜情緒踏上旅程,連續四天午後暴雨是老天爺給勇士隊上
的最後一課,讓原屬中級難度的崑崙坳古道增添險阻,勇士隊小心翼翼橫渡溪流、
爬越崩壁,最後行抵春日鄉力里社,達成使命。
勇士隊九月一日踏上「崑崙坳古道」西部起點來義林道。來義林道是日本人以古
道為基礎拓寬而成,二日上午再從來義林道終點的工寮前方登山口進入古道;古道
路徑明顯但溼滑難行,迤邐卡山山腰通往排灣族昔日曾經繁華一時的大部落「古樓
社」(現稱古樓舊社)。
古樓社前有一處清朝營盤遺址,房屋基石的疊石方法與排灣族的砌法不同。領隊
伍元和表示,這是清朝打通「崑崙坳古道」後,派遣駐軍的營址。
崑崙坳 排灣族古樓譯音
崑崙坳古道建於一八七四年,比中部的八通關古道早一年完工,是台灣第一條由
西向東的越嶺古道。它的修建是因應一八七三年日本藉口屏東牡丹社「番人」殺害
遇風漂流到該地的琉球人,派兵登陸屏東,史稱「牡丹社事件」;事件後,清政府
為了鞏固台灣東部後防,將排灣族出入路徑整建成為西起高雄鳳山、東到台東卑南
的道路,全長一百零五公里。「崑崙坳」,是排灣語「古樓」的譯音。
探遺址 時時躲避仙人掌
九月三日,勇士隊尋探古樓社遺址,四百餘間石板屋都已荒廢,徒留斷垣殘壁淹
沒在荒煙蔓草中,部分尚有完好的樑柱、窗戶、水甕,隊員走在昔日的村中道路,
時時得躲避仙人掌。這座當時擁有一千人口的村莊,只流傳下來排灣族鼻笛的美妙
樂音,和天空大冠鷲、林鵰的啾啾鳴響。
勇士隊離開古樓社循古道前往老七佳部落時,中午用餐時間大雨就嘩啦啦下個不
停,逼得勇士隊員冒雨抄捷徑下切稜線,在泥濘土石中找到七佳溪畔工寮紮營過夜。
靠枯木 橫渡湍急七佳溪
四日,勇士在晨霧中動身,靠著一株倒在溪中的枯木橫渡湍急的七佳溪,上切大
崩壁。大崩壁寬達兩百公尺、長達一公里,直抵彎彎曲曲的七佳溪旁。隊員以十公
尺的間距,戰戰兢兢踩在隨時會滾動的崩壁碎石上橫越,再接上古道,來到七佳溪
河床。大夥走得大汗淋漓,領隊伍元和善體人意地說:「休息一小時,游泳、曬太
陽請隨意」,語音方畢,接著是歡呼聲和拋滿河床的衣物,大家全泡到溪裏沖涼。
勇士隊才離開清涼的溪水,雷雨就來報到,大夥兒在大雨滂沱中走到沒有自來水、
電力的春日鄉老七佳部落,卸下溼淋淋的裝備後,立即洋溢著慶祝縱走圓滿成功的
歡樂氣氛。原來是因傷退出全程縱走的隊員林炯伊邀請母親和一些北段、中段隊員
及南部山友等總共廿餘人,攜帶啤酒、好菜山上慰勞,人聲鼎沸,熱鬧得像個市場。
大家擠在沒有電燈的棚子下,點著營燈共進晚餐,細數過去五十餘天點點滴滴,
歡笑話語、歌聲掌聲傳遍部落。隊員公認最累的路段是「關山越嶺道」魔界碗公山
的箭竹林,以及南投仁愛鄉清流部落到霧社的聯絡道;在標高三千七百公尺的玉山
風口遭遇雷雨冰雹,是景色美麗壯觀又辛苦的一段路;舊好茶、筏灣路段充滿魯凱
族的美麗神話傳說最動人;在起點福巴越嶺道與吸血螞蝗奮戰……,那些動人的畫
面、感人的話語都將永留隊員心中。
調皮好動的「林務局長」張修銘被勸進喝了不少酒,酒醉後發豪語邀南段隊員曾
尉傑:「我們溯雅魯藏布江攻聖母峰!」,也喝了不少酒的伍元和忽然唱起:「前
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或許,這就是勇士隊行
走台灣山徑古道五十六天的最佳寫照。明天,勇士隊將重回霓虹燈閃熾的文明城市,
但是沒有電燈的老七佳部落,卻定是全體隊員心中最明亮動人的回憶。
聯合報 2002/09/05
古道大縱走 勇士完成探查
記者林以君、伍崇韜/連線報導
台灣南北古道勇士縱走隊預定今天上午抵達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如期結束自七
月十二日以來總計五十六天的古道縱走行程。
昨晚勇士隊在無電力的老七佳石板屋共度山上最後一夜,山上未受颱風逼進的影
響,天氣良好;大夥回憶起這一長段充滿酸甜苦辣和互相扶持的路程,滿場笑鬧中
都帶著不捨。因負傷被迫退出全程縱走的台師大學生林炯伊帶著母親一起上山守夜,
他要讓母親了解:「山上的感覺真好。」
主辦單位農委會林務局、金車教育基金會,將於終點舉行歡迎勇士及敬謝山神儀
式,許多先前曾參與北中段縱走的勇士及南區山友、古道同好,昨天陸續趕到山上
和隊友會合,慶祝完成壯舉。
南北古道大縱走活動另一名稱為「台灣勇士發現之旅」,由登山老手伍元和擔任
領隊,徵選的大專及社會青年超過卅人,分不同區段陪走。七月十二日自北縣福山
「福巴越嶺古道」入山,全程分北中南三大區段、十六小段行程;途經台灣南北九
縣市,隊員沿原住民獵徑、清朝古道或日據越嶺線推進,探查包括將列為全國第一
條國家步道的「霞喀羅古道」等多條不同年代古道,並了解動植物生態環境。
台灣早期古道為經濟聯絡、安撫原住民為主,以東西向居多,此次採南北向縱走,
有聯結各平行古道、探索歷史遺跡及周邊原住民聚落演化的人文意義;部分古道或
已不存在,或遭自然、人為破壞,隊員除記錄現狀,也將所見所聞與先前專家的踏
查紀錄比對,試圖將「魚骨」或「蛛網」狀路徑圖,列為「國家步道系統」整合時
的參考。
縱走勇士陪走者眾,有人原定僅走三天、七天,卻欲罷不能,登玉山一段達廿四
人,愈到後段人數愈多,在安全前提下,不得不限制人數。
活動出發時,預定有領隊伍元和等六人縱走全程,綽號「林務局長」的張修銘即
將成為台灣大學森林系新鮮人,他在北段參與陪走後,決定挑戰全程縱走,成為第
七名,也是全隊年紀最輕的十八歲全程勇士。
可惜另兩名勇士先後因傷中斷全程紀錄。唯一女性吳美珍在第十一段「新高山道
路」玉山排雲山莊摔傷腰部,療傷一周後歸隊;台師大數學系學生林炯伊在第十二
段「關山越嶺道」高縣南面山附近摔倒,並遭箭竹刺入右手掌後送醫,不得已退出,
僅伍元和、賴政助、張星雯、邱韋達及張修銘等五人預定今天完成全程縱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